邹忌的确是个富有手腕的政治家,他之所以能够将田忌玩弄于股掌之中,也许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和揣摩人的心理,从普通的现象中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东西。也正是这些揣摩让他成为不一般的人。
城北徐公和邹忌都是美男子,但不知道两个人谁更俊美一些。一天早晨,邹忌在照镜子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。通过询问身边的妻子和小妾,以及前来拜访的客人,他得到了相同的答案:城北徐公比不上自己。而他从这个司空见惯的奉承中,得到了一般的心理学结论来。不仅如此,他还将这个问题联系到国君身上,这可能是他作为臣子整天在揣摩的问题。不过本篇中他的揣摩有正面的意义,不仅通过自己的劝谏使齐王懂得了一个道理,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美谈,臣子善于进谏,国君善于纳谏,为后世的君臣和领导下属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。
秦假道韩、魏以攻齐,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。与秦交和而舍为,使者数相往来,章子为变其徽章,以杂秦军。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,威王不应。顷之间,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,威王不应。而此者三。有司请曰:“言章子之败者,异人而同辞。王何不发将而击之?”王曰:“此不叛寡人明矣,曷为击之?”
为交和而舍:和,军门。舍,驻扎。指两军相对驻扎并不开战。
秦军要借道韩、魏两国来攻打齐国,齐威王派章子率领军队迎战秦军。齐国军队和秦国军队对阵驻扎,使者频繁往来,章子把士兵的穿戴变换成秦国士兵的样子,混进秦国军队当中。这时齐国的侦察兵说章子率领齐国军队投降秦国了,齐威王听了之后没有表态。不一会儿,侦察兵又来报告,章子已经率领齐军投降秦国,齐威王听了之后还是没有表态。像这样连续三次。有个官员请求齐威王说:“来报告说章子打了败仗的人不同,但他们说的都一样。大王为什么不再派将军发兵攻打他?”齐威王说:“章子不会背叛我,这是很明显的,为什么要去攻打他呢?”
顷间为,言齐兵大胜,秦军大败,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。左右曰:“何以知之?”曰:“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,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。吾使章子将也,勉之曰:‘夫子之强,全兵而还,必更葬将军之母。’对曰:“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。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。臣之父未教而死。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,是欺死父也。故不敢。’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,岂为人臣欺生君哉?”
为顷间:少时,片刻。
就在这个时候,侦察兵又来报告,说齐军大获全胜,秦军大败,于是秦惠文王只好自称是西藩的臣子,派使者来向齐国谢罪讲和。齐威王左右的侍臣说:“大王怎么知道章子不会投降秦国呢?”齐威王说:“章子的母亲启,因得罪了他的父亲,被他的父亲杀死了,埋在马棚下面。我任命章子做将军的时候,曾经勉励他说:‘将军的本领强大,过几天大获全胜带兵凯旋之后,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。’章子回答说:‘我并不是不能改葬先母。只因臣的先母得罪了先父。我的父亲没有说要改葬先母就去世了。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就改葬先母,这是欺骗先父的在天之灵。所以我不敢为先母改葬。’作为人子的却不敢欺骗死去的父亲,难道他作为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国君吗?”
本篇说的也是一个关于如何知人善任的问题。齐威王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。
孝和忠是古代的两大命题,这两大命题之间在古人看来有必然的内在联系。《孝经》认为,孝顺父母的人就一定会忠诚于国君。这一点,在齐威王看来是坚信不疑的。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,他抵挡住了许多人对章子的诋毁和诽谤,一直坚信章子对自己、对国家是忠诚的。因此使诋毁和诽谤的话到他这里就烟消云散了。也正是他的信任,才保证了战场上的胜利,君臣相处,理应如此。
作为现代职场中的领导者,应该学习齐威王知人善任的做法,用正确的态度处理诋毁和诽谤。首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,对所任用的人绝对信任。其次要对流言加以明辨,并置之不理,一切诋毁和诽谤将会自然消除,不会为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。
秦伐魏,陈轸为合三晋而东,谓齐王曰:“古之王者之伐也,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,以为后世也。今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韩、梁六国之递甚也,不足以立功名,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,非山东之上计也。能危山东者,强秦也。不忧强秦,而递相罢弱,而两归其国于秦,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。天下为秦相割,秦曾不出力;天下为秦相烹,秦曾不出薪②。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?愿大王之察也。
为陈轸:齐国人,游说之士,曾经在秦国、楚国、魏国做官。②薪:柴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