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日,王诩便同表弟来到太学,开始了正式的求学生涯。姑丈见王诩有向学之心,就在太学里为他请了三个老师:精于天道的太史皓,通晓兵法的司马武,擅长说辞的行人强。太史皓首先令王诩记住二十八星宿,再为他讲解天人相应的道理;司马武则令王诩熟读《孙子兵法》,待他明白了用兵谋略,便在空地上画出两军对垒的排兵布阵图,教他研习兵法;行人强则把自己全部的游说经验和修习方法都传授给了他。
入洛邑的第三年起,王诩开始学习时政,了解各国地理。他仔细阅读了周王朝柱下史所藏的资料,初步掌握了争战各国的自然条件、风土人情和当时的战略局势。
此时的魏国,政局开始动荡不安,吴起在王错等人的排挤下,前往楚国。听到这个消息,王诩说:“吴起是天下不可多得的英才,圣明的君主都能用人之长,制人之短。由此而言,魏武侯不及魏文侯豁达开明。”
司马武见王诩如此洞晓世事,便将《金版六驶》交给王诩,说道:“此书是姜尚一生兵法的总结记录,我受之于先师,今日传于你。望你仔细揣摩研读,定可助你取公卿之位。”
自得此书,王诩夜夜挑灯苦读。书中微言大义、精辟的见解和无穷的妙法,令王诩如痴如醉。书中云:“善战者,不待张军。善除患者,理于未生。善胜敌者,胜于无形。上战无与战。”读到这里,王诩不由赞叹道:“不战而胜,真善之善者也。”
后来,王诩始终随身带着它游历各国,之后又将它传给了得意弟子苏秦。
公元前370年,王诩回到了魏国。不久,魏武侯的两个儿子莹和公仲缓为争太子位而内讧,韩、赵两国乘机举兵攻魏。因两国产生分歧,魏君得以幸免于难。但魏与韩、赵之间自此产生嫌隙。王错也因挑动公子莹内乱而遭魏君贬谪。不得已,王错只好再次送走王诩,让他到楚国谋事。
楚国在春秋时就已是五霸之一,境内有长江、汉水、淮河和云梦大泽等水利之便,又有江汉平原等肥土沃野,物产资源极为丰富。西周时因受犬戎之乱,一部分人携带大量史书典籍逃到楚国,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互融合,相互影响,使楚文化独树一帜,道家学派即在此发源。
王诩自离开魏国,一路上风餐露宿,策马扬鞭,终于来到楚国都城郢。在打探了楚国的政局之后,他便化身卜卦之人,凭自己多年所学,又懂得天文地理,做起来得心应手。他一面为人占卜,一面借机观察世风民情,揣摩世人心理,为自己的学术积累基础。
但是占卜并非常事,没过多久,王诩便隐身洞庭湖边,日日思索,对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心领神会。他认为楚国虽疆域辽阔,鱼米丰足,只可惜,楚肃王昏庸无道,奸佞横行,因此不宜久留。
正当王诩萌生去意时,传来父亲离魏奔韩的消息。王诩心念父亲的安危,几经辗转,来到了韩国。
在韩国见到了阔别数年的父亲,王诩跪倒于地,泪洒前襟。当夜,父子二人月下把酒,畅叙别后之情。
几日之后,王错便带着王诩拜见韩国的名流贤士,到各地了解风土民情,并让他拜在邓析子后人邓玉门下,专习辩论之术。邓玉对王诩的领悟力极为欣赏,在邓玉的悉心教导下,王诩学问大长,辩术无人能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