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:水名。即长江。
黄河又向东北流经四渎津,津西侧临河有四渎祠,东对四渎口。黄河向东流分出支流叫济,也说济水是由黄河给水的。然而荥口石门水断不通,才从这里流出向东北流去,经九里与清水汇合,就是以前的济渎。从黄河入济水,从济水入淮河,从淮河到长江,水道都相通,所以有“四渎”的名称。
漯水又东迳汉征君伏生墓南,碑碣尚存,以明经为秦博士。秦坑儒士,伏生隐焉。汉兴,教于齐、鲁之间,撰《五经》、《尚书大传》,文帝安车征之。年老不行,乃使掌故欧阳生等受《尚书》于征君,号曰伏生者也。
这一段其实是写秦始皇这个大暴君痛恨儒家(当时的知识分子)而发动的“焚书坑儒”的残酷暴行。他满以为儒学文化从此可以绝灭无存,却料不到独裁者的这种暴行不仅没有摧毁中国文化,却反而促使儒学文化成为中国的文化传统。因为对于他的残暴行为,当时的人民其实是痛恨的,只是敢怒而不敢言而已。所以会有人冒险把儒家学者和经籍保护下来,《注》文记叙的伏生(又称伏胜)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在秦时已为博士,躲过了暴君的浩劫,并把《尚书》藏在壁中。西汉文帝得知他精治《尚书》,但家居齐鲁之间(济南,在今山东章丘附近),年迈不能远行,所以派专人前往聆听他的讲授,使《尚书》又得到流传。郦道元所记的这段文字,说明历史上的一切暴君,可以毁灭许多人的生命,但毁灭不了我们的传统文化。《注》文记及去聆听伏生教诲的是“欧阳生”,但按《史记·伏生传》及《汉书·儒林传》都作“朝错”(“朝”,以后通作“晁”),所以后来有些《水经注》版本如《水经注疏》等,都作“朝错”(或“晁错”)。
漯(tà)水:水名。故道在今山东。征君:征士的尊称,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。伏生:汉时济南(在今山东章丘附近)人,名胜,原秦博士,治《尚书》。
碑碣(jié):坟墓前的刻石。碑,方形刻石。碣,圆形刻石。
经:经书。博士:古代学官名。六国时就有博士,秦因之。
秦坑儒士:秦始皇三十五年(前212),因为儒生是古非今,在咸阳坑杀四百六十多人,史称“坑儒”。
齐:古地区名。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。鲁:古地区名。春秋时鲁国故地(在今山东兖州东南至江苏沛州、安徽泗县一带),秦汉以后仍沿称这些地区为“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