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到洛阳前后,河南一带阴雨连绵,让长途跋涉、全副武装的将士们苦不堪言。拓跋宏于是下令全军在洛阳休息待命。
洛阳还下着雨,拓跋宏则兴致勃勃地带着群臣参观了城内残存的汉家宫殿。洛阳从西晋末年开始屡经战乱,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恢宏景象,但是曹魏和西晋各代皇帝对这座城市长期经营,留下了众多的遗迹。满目荒凉的殿址断垣残壁、杂草丛生。拓跋宏触景生情,对左右大臣说:“西晋不修功德,致使宗庙社稷毁于一旦,宫殿荒废至此,朕实在感到痛心。”说完,拓跋宏潸然泪下,吟诵起了《诗经·黍离》来:“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知我者,谓我心忧。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”他熟知历史,担心北魏王朝也重蹈西晋的覆辙。其他王朝是在洛阳走到了末日,对于北魏来说,只有留在洛阳才能远离末日。
为了留在洛阳,拓跋宏披甲上马,又要拔剑出城,下令全军继续南进。当时,连绵的秋雨已经下了一个月,河南地区道路泥泞,士兵前行困难、士气低落。随行的大臣和将领们原本就对草率的南伐缺乏信心,现在在洛阳的生活苦不堪言,偏偏遇到皇帝督促上路,纷纷出来劝阻拓跋宏。群臣拦着拓跋宏的马,尚书李冲(他其实是个“托儿”)指出此次南伐本来就没有取得朝野的一致意见,现在皇上又紧紧催促进攻,群臣恳请他收回成命。他的话得到了许多大臣的认同,但拓跋宏紧握缰绳,毅然决然地要继续南伐。安定王拓跋休等人最后都哭着劝谏皇帝不要南伐了。拓跋宏这时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,严肃地说:“此次朝廷兴师动众,如果半途而废,岂不是贻笑大方?既然停止南伐,不如就将国都迁到洛阳。”大臣们听了,面面相觑。皇帝同意停止南伐了,但是提出了迁都的新要求。谁都不敢抢先发表意见。拓跋宏紧接着说:“诸位不要犹豫了。同意迁都的站到左边,不同意的站在右边。”在内心里,多数文武官员是不赞成迁都的,但是眼前的雨水和危险的南伐是最紧迫的问题,迁都可以停止南伐,因此多数官员只好表示拥护迁都,往左边站了。安定王拓跋休等少数人站到了右边,反对迁都。少数服从多数,南安王拓跋祯代表多数大臣说:“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,迁都洛邑。此臣等之愿,苍生之幸也!”
拓跋宏精湛的演技环环相扣,到现在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。
洛阳城残破,拓跋宏先驻跸在西北角的金墉城。
迁都一事在程序上确定后,拓跋宏给拓跋澄下了一道诏书:“迁移之旨,必须访众。当遣任城驰驿向代,问彼百司,论择可否。”末了,他还意味深长地说:“近日论《革》,今真所谓革也,王其勉之。”在拓跋宏的心中,所谓的“革”卦完全应验在了迁都洛阳这件事情上,它完全可以和商汤伐夏相提并论。
拓跋澄回到平城后,宣布了迁都的决定。留守平城的文武大臣闻言无不惊骇失色。他们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。好在拓跋澄援引今古,耐心地一个一个人地做思想工作,才没有在平城引发出大骚乱来。贵族大臣们虽然不愿意迁都,但一下子懵在那里,不知道怎么办了。
第二年(太和十八年,494年)年初,拓跋宏亲自回平城安排迁都事宜。他在太极殿正式宣布迁都。留守平城的鲜卑元勋显贵借机向拓跋宏发难,反对迁都。
燕州刺史穆熊说:“国家北有柔然的危险,南有南齐政权没有臣服,西有吐谷浑的骚扰,东有高句丽的隐患,四方不定,尚待统一。在这个时候迁都,时机不对。况且征讨四方,需要大量戎马,平城有马而洛阳没有马,迁都怎能取胜呢?”拓跋宏反驳说:“北方出产马匹,朝廷只要在北方设立牧场,何必担心无马?平城在恒山之北,九州之外,非帝王之都,所以要迁都中原。”尚书于果反对说:“臣也承认代地(平城属于代地)比不过伊洛(洛阳在此地),但本朝自先帝以来世代久居平城,百姓已安,一旦南迁,众人未必乐意。”老资格的宗室拓跋丕也反对说:“去年,陛下亲率六军南征,到了洛阳后派任城王回平城宣旨,命臣等讨论迁都大计。臣等初奉恩旨,心中惶惑。迁都大事,应当讯问卜筮,审定是否大吉,然后定夺。”拓跋宏耐心地回答道:“卜以决疑,不疑何卜。人的认识超过占卜的力量,我们没有什么疑问,占卜又有什么用呢?帝王以四海为家,或南或北,哪能常居一地!本朝远足,世代居于塞外荒漠,平文皇帝开始南下草原,昭成皇帝营建盛乐新城,道武皇帝才迁都平城,朕为什么就不能迁都洛阳呢?”至此,拓跋宏从细节、心理和理论上全盘驳斥了反对迁都的言论。保守大臣们争辩不过,哑口无言。有的人干脆痛哭流涕,表示誓死不离开平城。拓跋宏强行下诏迁都洛阳。平城的国家机构南迁的事情算是定了下来。
拓跋宏于是祭拜太庙,告诉列祖列宗后代要迁都河南的事情,再把祖庙的神主牌位迁往洛阳。平城的王公大臣及后宫都迁往洛阳,许多百姓也扶老携幼开始前往洛阳。整个迁都行动直到第二年的下半年才大致完成。
浩大的北魏迁都工作从谋划到最终完成一共持续了三年之久。
六 谁阻挡汉化就让谁灭亡
一
迁都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