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”五事不仅是军事斗争的保证而且也是统治者
“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”五事,不仅是军事斗争的保证,而且也是统治者夺取权力,稳固江山的法宝。
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有作为的皇帝之一。他在位期间,政治清明、经济发展、国家安定,曾一度出现“盛世”局面。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治国有道、赏罚分明、制度严明是分不开的。
他曾经在平叛准噶尔部的战役中,大胆提拔忠心爱国的将领高天喜。而高天喜在回疆之役中战死后,乾隆亲自赋诗哀悼,称其为“绿旗中第一人”,并立祠纪念,爱将之心溢于言表。在他这种破格用将,重封重赏的政策下,乾隆时期涌现出一批作战勇猛、浴血杀敌的将领,这些将领不负众望,立下赫赫战功。
当然,对于无功的败将,乾隆毫不手软,予以重罚。乾隆十三年(公元者748年),总督张广泗与讷亲起了冲突,在指挥作战过程中各持己见,结果损兵折将,吃了败仗。乾隆将张广泗、讷亲撤职诛杀,以示军威。
有鉴于此,乾隆还特地增军律三条,如有违犯,皆斩立决。
有了如此严明的赏罚制度,朝臣将士无不尽心尽力,尽职尽责。这为乾隆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主孰有道?将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令孰行?兵众孰强?士卒孰练?赏罚孰明?吾以此知胜负矣。
孙子认为作战之前一定要周密谋划,这样战争取胜的可能性就大,否则就容易导致失败。
孙子提出了用兵之前,决定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战争取胜的决定性因素,这五个因素是从己方能否取胜的角度来讲的。但是,站在战争全局的角度来判断哪一方能取得胜利,就需要从“七计”中去推断。首先要看国君的政策是否能顺应民意、上下齐心;其二要看双方将帅谁的素质更好、才能更高;其三要看谁占据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;其四要看军队的纪律是否严明;其五要看武器的装备情况;其六要看军队是否训练有素;最后还要看奖惩制度是否公平。综合考察这七个方面的因素,方能知道哪一方能在战争中获胜。
在战争中,利用“七计”取得胜利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春秋战国时,晋王听说吴国的宫殿金碧辉煌,吴王纵情酒乐,晋王看到了吴王的荒淫无道、众叛亲离。于是发兵,一举灭吴。吴王无道,自取灭亡,可见,君主的贤明与否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。
刘邦在夺取政权后,曾洋洋得意地说:“夫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镇国家,抚百姓,给粮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者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!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,此所以为我所擒也。”刘邦任用张良、萧何、韩信而得天下,项羽有贤臣良将而不能加以重用,所以失去了天下。
天时、地利、严明的纪律、优良的装备、善战的士兵、严明的赏罚制度同样在战争中举足轻重。
东汉大将马援,奉光武帝之命率部攻打五溪。由于路途不熟,又逢酷暑,瘴气蔓延,所以士兵一路疲惫不堪,有些人还中暑死去。但是马援并未就此取消攻打五溪的计划,而是坚守阵地,结果大败而归。他就是犯了不得天时地利的错误,才导致了如此结局。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,不仅要占据天时、地利,而且还要治军严明。三国时的曹操非常注重论功行赏,而且赏罚分明。他把每次作战得来的财物都赏赐给有功的将士,对于没有功劳的人从不滥加奖赏,所以将士作战都争着建功立业。有一次他领兵出征,行军经过麦田时,他下令士兵不得损坏麦苗,违者处斩。可是正好此时,他的坐骑受惊,跃入麦田,踏坏了麦苗。按规定当斩,但他作为军队主帅不能自杀,最后仍然割发代罪,以儆全军。他的这些做法,使士兵和谋臣们深受鼓舞。
- 注意:这三个时间点最容易加薪成功![图]
- 「职场生存」遭受职场不公正待遇,我该怎么办?[图]
- HR索要薪资证明,该不该给?[图]
- 需求架构师是做什么的[图]
- 老板是我们的同事,但……[图]
- 自考幼师证怎么考[图]
- 年底辞职还能拿到年终奖吗?[图]
- 录音师是做什么的[图]
- 赶紧报名拉!河北公务员四级联考要调剂补录啦[图]
- 木瓜的营养价值、效果和作用、食用禁忌[图]